我校成功举办人工智能学术沙龙暨项目评审会
4月16日,一场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学术沙龙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专项项目评审会在我校崇左校区行政楼201、206会议室举行,活动同步进行线上直播,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广泛关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为促进学校在该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学校精心筹备了本次活动。
评审专家组组长尚晓军教授、苏力教授致辞,他们强调,本次活动旨在全面评估各课题组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明确未来研究方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落地。
学术研讨交流会现场
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专项项目评审环节,23项项目依次进行汇报。汇报内容涵盖项目背景、研究目标、方法论、关键技术突破、实验结果、应用前景及预期影响,重点突出了课题的应用与价值。各项目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专项项目汇报安排表》顺序有序进行,评审专家及参会人员就汇报内容积极提问,课题负责人现场认真解答。汇报结束后,尚教授、苏教授分别对整体汇报情况进行了总结点评。
随后到人工智能主题分享环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黄天旭老师、智能工程学院黄文英老师分别在各会场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本学院的应用与探索进行了精彩分享,为参会人员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接着,人工智能研讨会将活动推向高潮。研讨会设置了四个研讨方向,包括《AI教学工具红黑榜:哪些是“真香”神器?哪些是“智商税”?》、AI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日常教学的智能升级实战、AI+广西产业(糖业/东盟贸易等):产业升级的突破口以及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线上线下师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
“基于AI技术的智能CAD开发与应用设计”项目评议过程
最后,孙登林副校长作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各团队参与AI应用专项研究的积极性,涌现出陆秋菊"生成式AI赋能学前声乐教学之智能儿歌创编与文化传承研究"等特色项目,体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探索精神。会议同时指出部分项目存在三大共性问题:其一,研究选题存在"宏大叙事"倾向,个别项目试图覆盖全行业难题或全球性议题,脱离实际应用场景;其二,AI技术应用存在偏差或不足,表现为提示词设计不精准导致生成内容偏离目标、现有技术工具利用率低、成熟技术领域重复立项(如植物识别类项目)等现象;其三,技术应用与需求对接不充分,未能有效聚焦真实教学痛点。
针对上述问题,会议提出下一阶段将重点推进两项工作:一方面持续鼓励教师团队参与AI教育研究,另一方面引导项目"脱虚向实",通过优化选题设计、强化技术适配、深化需求调研,对现有方案进行"精准瘦身",确保研究工作扎根教学实际,切实提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的质量和效度。
经过三个小时的精彩分享与深入研讨,会议圆满落幕。此次活动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学校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为地方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文字:甘又元
摄影:莫佳璇
审核:赵容秀 覃卫杰 唐硕
责任编辑:康玉萍
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出品:党委宣传部
用户登录